全网整合营销服务商

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顾问

业务咨询:029-81612445

如何制作自己的网站

您当前的位置:

主页 > 新闻资讯 > 业界动态 >

“一切皆可共享”的现实尴尬

作者:小微 来自:人民网 时间:2019-09-10 15:07 浏览:

8月5日,《新华日报》报道称,“10元穿大牌”“新衣每天换”等宣传语近日来频现南京街头,它们大多来自于一些共享衣橱APP,宣称只需要一定数额的租金,就可以包月换穿各种大牌服装配饰。8月24日,微信公众号“锌刻度”发表文章《衣二三备受用户质疑,共享租衣套路有点多》,曝出共享衣橱企业衣二三“未经用户同意扣费”“衣服不能穿”“服务质量差”诸多问题。

如今,距离被称为“共享经济元年”的2015年已有4年时间,共享经济已然渗透进了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,仿佛发现了新的蓝海。衣二三正是打着“共享衣橱”的旗号,面向女性租赁衣物。然而,共享经济的风口下,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站稳脚跟。经过几次行业洗牌,资本逐渐退场,坚守下来的企业也开始面临更多问题。近几年媒体的报道显示,衣二三被曝出的不规范问题不是个例,而是整个共享行业的通病。

共享衣橱:共享“每个女人永远缺少的那件衣服”

在百度上搜索“共享衣橱”,第一个广告位显示的就是衣二三:“衣二三,每天10元,全球时装包月随心换穿。”每天10元就能穿上新衣服,对于追求新鲜感官刺激却购买力不高的年轻人来说具有不小的诱惑。衣二三创始人注意到了这一需求,快时尚品牌的发展证明消费需求旺盛,但其实这一需求并不仅有一种模式来满足,还有一种就是共享衣橱这样的可循环模式,在体验的过程中再做理性决策,“80%的东西只需要体验,20%的东西才值得拥有”。

共享衣橱恰好在穿新衣与不费钱之间达到了平衡。按照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来看,消费主义通过符号、编码和稀缺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结构意义和符号价值,激发人的消费欲望。衣二三专门为女性提供衣物租赁服务,采用会员制,用户选择购买月卡后可享受无限次的租衣服务,以较低的成本穿上各种品牌尖货,满足消费欲望。

从商业模式来看,当前共享衣橱的模式多为B2C和B2B2C。前者指平台自营,服装由平台购买,然后租给消费者,后者指商家合作入驻,直接对接服装品牌和消费者,不要求平台买断,在平台上长期以租赁的方式盈利,双方收益分成。表面上,平台、品牌、消费者三方都可以获利。

速途研究院发布的《2018上半年中国共享衣橱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4年女神派平台的出现标志着国内共享衣橱商业模式出现,该阶段主要是租赁礼服等特殊场景的服装。到了2015年,共享衣橱百花齐放,多家共享衣橱平台出现,涉及领域也从礼服租赁转到了日常服装租赁。2016年,共享衣橱的火热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,大量资本进入,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。但同年,爱美无忧、那衣服、魔法衣橱等多家平台停止经营。2017年到2018年是行业洗牌期,衣二三、多啦衣梦、女神派等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美元融资,背后的金主主要是阿里巴巴、经纬中国、拉夏贝尔等知名投资机构和公司。

从百花齐放到资本进场,再到行业洗牌后几个幸存者,共享衣橱经历了一场典型的共享经济发展过程。然而,幸存者的生存之路依然不易。有人把2018年看成共享经济的寒冬,多种共享经济项目一个接一个倒闭,2018年12月的ofo困局更是为共享市场增加了几丝冬日的寒意。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有业内人士统计,短短半年时间,共享经济领域用户押金损失就已达到15亿元,并且维权困难,如共享单车、共享汽车领域等。

风口下的共享百态

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上,许多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,资本也逐渐青睐于此,市场格局一度让人眼花缭乱。

一、共享雨伞。2016年共享雨伞兴起,瞄准用户出门忘记带伞或者不想带伞但是需要用伞的痛点,用户下载APP交付押金即可使用密码锁用伞。一种为无桩模式,可以随用随取;一种为有桩模式,需要寻找固定的桩点租还。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南、华南、西南,这些地区降雨量可达到150—200天/年。对于共享雨伞的印象,许多人还停留在2017年几家共享雨伞的融资新闻上,然而这不意味着它已经萧条。8月1日,互联网新媒体36氪“鲸准研究院”发布的《2019中国共享雨伞行业报告》显示,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,如漂流伞、魔力伞、摩伞,仍然在场景铺设、密集铺设的阶段。

二、共享睡眠舱。这种产品大约在2017年出现,供上班族短时休息,被冠以“共享睡眠舱”之名。由于主要锁定的客户群体为白领,故其大都建在写字楼里。“共享睡眠舱”占地约4平方米,分为上下铺,整个睡眠舱从内外部看都特别像太空舱的设计。但面世不久即引来诸多质疑,可能涉黄涉毒、卫生问题、安全问题、消防隐患等,都使这个新事物面临巨大压力,被相关部门叫停之后很少有后续消息传出。

三、共享篮球、足球。2017年,共享篮球入场。2017年5月,总部在浙江嘉兴的“猪了个球”拿到千万融资,并在全国很多城市铺设智能机柜。仅几个月后声音就静了下来。据红星新闻报道,机柜投入几个月,有人会来扫码租球,但使用频率并不高。“891共享篮球”创始人如此评价这种情况:“这个行业好像突然冷掉了,不太乐观。”共享篮球一开始似乎也并不是着眼于篮球的共享,有的团队里主营业务是做广告,共享篮球只是开发团队的附属业务。

四、共享马扎。2017年8月,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“共享马扎”,可供人们免费使用。“共享马扎”看起来与普通马扎无异,仅在布面印了一个巨大的二维码,旁边有“共享马扎”的字样。扫码后即进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众号,除“共享马扎”外,还有几个其他项目的介绍和推广。马扎只需扫码便可使用,并不需要注册和押金。上架一天后,一大半就已丢失。

现实尴尬:皆可共享还是自带边界?

“共享经济”这一概念刚兴起时,给市场带来了大量新奇的想象,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,“共享单车”成了并列“高铁、扫码支付、网购”的中国特色新四大发明之一。在国家信息中心2月发布的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(2019)》中仍然对共享经济充满信心:未来3年,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30%以上的增长速度。然而,共享市场经济热气腾腾、意欲颠覆市场的外表下,鱼龙混杂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一是假借共享概念。多方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不一,但对于闲置资源的利用一开始就得到了确认。用开放的心态看,部分介于共享和租赁之间的新生业态丰富了共享经济的概念,似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共享,但是共享经济本身也应该建立在刚性需求的基础上。复旦大学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认为,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爆炒概念。如果只靠一个概念去融资,去忽悠,企业的重心放得不对,也走不了多远。一旦疯炒起来,必然泥沙俱下。共享经济的热度到了一定量的时候,多少已经有了盲目跟风和混淆视听的倾向,即使是掀起这一浪潮的共享单车,也一直背负着“伪共享”的质疑。从2017年年底开始的共享平台大退场中不难发现,共享行业一直不缺抛开共享实质炒作概念的投机者。有业内人士介绍,不管是共享篮球还是共享足球,其实都是一种工具,主要是测试想要的数据。共享马扎的发起人更是直接说明,投放马扎是为了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,还有一半目的就是做公益。在这种意义上,共享物品更像是广告的附赠品。

二是操作不规范,偏离共享实质。共享经济本身具有丰富的可能性,在运作过程中容易偏离最初的设计。以滴滴为例,最初的模式是建立平台协调空闲私家车与有乘车需求的人,然而,除了政策使入驻滴滴平台的车主受限外,还有车主拒载、随意加价等乱象,基本上和出租车垄断出行市场时的情况相似。如果变成了另一个意义的出租车市场,共享本身的意义就被淡化。另外,共享企业操作不规范容易损害消费者信任,也是偏离共享实质的表现。共享衣橱这次被曝出的一些问题,在共享单车企业也出现过。长此以往,即使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,也会由于对于平台的不信任而拒绝使用。从物品角度而言,共享经济可能是“无界”的;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,共享经济的发展应当是“有规”的。

如今,炒作共享经济概念的阶段已基本过去,如何沉淀平台内涵、把握用户需求才是未来的共享经济需要思考的问题。舆论的反馈其实已经表明:市场已逐渐冷静,一味营销噱头并非明智之举。